您好,欢迎光临,新疆成考网(www.xjckw.cn)本站主要为新疆成考生提供报考咨询、考前培训服务的网站,所有报考信息以新疆教育考试院为准。

招生热线:

XML地图 | 网站导航
成考专题:

2022新疆成人高考政治考点复习

        一:选择题库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 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 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 “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 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 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 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 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 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 “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 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 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 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 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平赎买 

                57. “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 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 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 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78. 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 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 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 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 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 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 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 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9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 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 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 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 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0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04. “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 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06.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7.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 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111. 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3. 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 下列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116. 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1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20.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1. 从1927年11月到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122. 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2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24. 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 

                125. 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7.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8. 从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12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30. 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13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2. 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133.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34. 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135. 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36.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37.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38. 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39. 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140.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141.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42. 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43.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4.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6.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47.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48.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49.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50. 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151.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

        

        152.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的中期 

        

        153. 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54. 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5. 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156.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57. “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58. 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159. 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是在:三湾改编 

        

        160.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61.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62.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63.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164.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1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66. 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67.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8.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69.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70.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1.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72.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75.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17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77.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178.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179.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180.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81. 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82. 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83.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184.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185. 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186. 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 

        

        187. 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七大 

                188. 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 

                189.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90.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91.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93. 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中国七大 

                194. 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6. 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的是:陈云 

                197. 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人是:邓子恢 

                198.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20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二:辨析题库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特性。

        答:错误。

        ( l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而不是惟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除了实践性这一最显著的特征以外,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阶级性是指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 1 ) “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 2 )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 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 4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正确。

        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

        ( l ) 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 )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4、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答:错误。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 )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5、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错误。

        ( l )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无论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属于客观范畴。

        ( 2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觉和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 3 )假象与错觉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当然,假象容易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觉,这是二者的联系。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答:错误。

        ( l )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 2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 3 )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7、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答.正确。        ( l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在中国有庄子。        ( 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科学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作了最令人信服的驳斥:① 实践能使主体认识的正确性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② 实践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扩大和加强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范围,证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③实践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能力,使人们能永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8 、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答:错误。        ( l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 2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获得知识。

        ( 3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者。而且学习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也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9、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没有制约作用。

        答:错误。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有重要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 l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一般来说,当物质生产以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为主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增加,以适应物质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当物质生产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降低,而对人口质量的要求提高。

        10、 劳动创造了人。

        答:正确。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11、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答、错误。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说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不正确的。

        12、生产关系属于意识形态

        答:错误。        ( l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即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结成的物质的经济的关系,不是思想关系,当然不属于意识形态。         2 )从生产关系的构成来看,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显然,这些内容都是一种物质的经济关系。        ( 3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只能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反映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

        三:简答题库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

        答:具体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

        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5、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亦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离不开客体,人的认识根本上是由客体决定的。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认识也离不开主体,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8、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最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特殊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9、社会进步的科学内涵。

        答:社会进步是指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之所以是对社会发展的总概括,是因为社会进步是指:第一、是一个有方向的概念第二、是一个整体概念

        10、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第一、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既然人的本质在其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又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社会关系中,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1、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首先,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的制约其次,创造历史活动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受此一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制约。

        再次,自觉程度不同,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不同,制约着历史的创造。

        1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答: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另一方面,相互依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特定条件和范围;发展的;全面的谬误也是具体的有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加深刻的认识真理,自觉地完善和发展真理总之,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人类认识发展,当然也是真理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13、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

        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路线。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它的主要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15、何谓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

        答: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杨弃。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

        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变化,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再次,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

        16、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和两者的关系。

        答:国家的类型亦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的形式亦称为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1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答: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18、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答: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遵循一下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2)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3)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19、为什么说反对****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答:(1)****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现象根本不相容的。

        (2)****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生产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1)生产力目标是价值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

        (2)价值目标又是生产力目标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不坚持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2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2、为什么说农业是根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答:邓小平认为,农业是根本。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

        这是因为: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它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2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24 、简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答: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因为这一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表现在它坚持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

        何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5、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论述。

        答:第一、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而没有也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邓小平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使二者成为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四、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五、把发展过程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26、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邓小平在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且提出了下列一些重要思想。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马克思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实现********。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围绕这个中心。

        27、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的判断标准?

        答: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①"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实践标准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什么是当务之急的实践却是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坚持了实践标准并使之具体化,有很强的针对性。

        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旧的观念时时干扰我们的工作和认识,如对姓"社"姓"资"的争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现实、具体而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准,具有现实针对性。

        ③"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三个有利于"的头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综上所述,"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包括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系统。

        

        2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基本涵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们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9、为什么说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形的变革。

        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形,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又一场革命。

        30、简述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答: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知道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的一句,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如何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始终如一地搞好经济建设,决不受任何干扰。

        3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历史更长的时期。

        3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第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学说的重大发展

        第二、它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和趋势的崭新概括

        第三、它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总结。

        它理论内涵是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第四、高科技在只是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33、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34、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5、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

        答: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

        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原因是:我国政治体制本身还不完善,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经验。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及意义

        答:第一,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关;

        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第三,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37、我们的多党合作制特点

        答: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它们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各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或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历史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3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答:第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第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也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第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它成为全国政权以后,就开始担负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完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它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这样的政权实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39、 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

        答:它必然会有中国的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说,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现在民族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已经作为人民的一员参加国家政权了。

        第二,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在概念的表述上也有它突出的优点。

        

        

本文标签:新疆成考 新疆成考技巧心得 2022新疆成人高考政治考点复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xjckw.cn

本文地址:http://www.xjckw.cn/jqxd/21068.html

《新疆成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考试提醒

2025年全国成人高考预计还有

00

考试时间:10月19-20日
助学报名入口 成绩查询系统

报考服务

热门专业

扫码快速报名

招生老师微信

新疆成考快速报名入口

扫码[快速报名]新疆成考